专利摘要显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一种文件描述符的检测方法、装置、车载设备及车辆,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正在运行的各个进程分别打开的文件数量;将文件数量大于或等于报警阈值的进程确定为目标进程;其中,报警阈值基于各个进程支持的文件数量上限值和系统支持进程打开的文件数量最大值确定;将目标进程的文件描述符记录信息上传至云端。本公开实施例的报警阈值可以适用于各个不同的进程,可以基于该报警阈值自动监控每个进程并提前预警文件描述符的泄露,避免文件描述符的严重泄露。
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同意广东汇成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汇成真空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东莞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2.35亿元。
伶仃洋上烟波浩荡、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长虹飞架,东接香港,西接澳门、珠海。6年前,这架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联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跨海工程与综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师、智能交通学域实践教授苏权科是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总工程师,在岗位上坚守了18年的时光。面对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他和同事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突出代表。今年1月19日,他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的苏权科。 通讯员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供图
勇攀“桥梁高峰”
作为一名桥梁人,“建设世界一流桥梁”一直是苏权科的梦想。
1988年9月,苏权科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随后进入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彼时,“桥梁梦”悄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多年来,他不断钻研桥梁建设的相关知识技术,从陕南的汉江大桥,到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再到厦门海沧大桥,亲历多座桥梁工程建设,让苏权科拥有了丰富的桥梁建设经验。
2003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启动筹建之后,苏权科被任命为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后来担任总工程师,全面主持工程建设不同阶段的技术管理和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在这里建桥,一定要建一座为中国人争气的桥,一座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的桥!”为了实现心中的桥梁梦,苏权科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一超级工程中,从曾经的年富力强,到如今已经两鬓斑白。
在港珠澳大桥筹备和建设的15年中,大桥的建设者们先后组织开展300多项专题研究,主持审查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期间还要克服内地与港澳地区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等方面不同而带来的诸多分歧,5000多个日夜,团队成员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建设过程,更是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力量。这是我国首次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在方案讨论初期,一名外国专家就曾向苏权科提出质疑:“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挖泥船能挖到水下36米,在海面以下开挖将近50米深的槽,你们能挖出来吗?挖出来能稳定不塌、不淤积吗?大桥海中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寿命要达到120年,我们欧洲八个国家,联合研发了六年,也才刚刚解决。你们有这项技术吗?你们行吗?”
当时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转包,西方公司给的报价都极高。为了攻克这项只有少数国家掌握的关键技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从零开始,不懈钻研,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终于成功开挖出了长达5.56公里的世界最长海下深槽。同时他们还成功研发出了耐久性超过120年的钢筋混凝土设计方法(被业界称为港珠澳模型),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沉管构件,每个长达180米,重达8万吨。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混凝土预制沉管和1节12米长的“最终接头”组成,“最终接头”所采用的“小梁顶推主动止水”技术属于世界首创。“安装第1节时,计划26小时,但花了96个小时,现场所有人四天四夜没合眼。”沉管安装过程让苏权科记忆犹新。
苏权科在港珠澳大桥桥面现场进行检查与协调工作。受访者 供图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创业维艰、实干兴邦,身处伟大时代,参与国家工程、打造国之重器,我们无比幸运、无比自豪。”苏权科表示。
开启“人生下半场”
港珠澳大桥建成后,苏权科回归初心,40年前曾做过3年高中物理老师的他,选择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首席工程师和实践教授。
自2018年以来,苏权科携手团队与香港、澳门多家著名院校共同参与港珠澳大桥的“数字大桥”项目,致力于使港珠澳大桥运维更加科学、精确及智能化。在此过程中,他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长倪明选教授相识,两人在粤港澳合作、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意见不谋而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这也成为吸引苏权科最终选择这里开启自己“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因素。在这里,苏权科有机会与学校内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教育家、科学家和青年学者交流思想,实时掌握全球各行业的最新动态。他表示,与这些才华横溢的教师交流,感觉就像是与全世界接触一样,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如今的苏权科,正在从一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向培育“国家卓越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我之前没有什么好的英文名字,在我学习的小圈子,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Bridge,我觉得挺好,本身自己就是一个桥梁工程师。”在建造了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之桥后,苏权科也希望自己能化身一座桥,将学界和工程界紧密相连,架起从研究到应用的实践通道。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陈健鹏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陈冰青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